最近,文昌航天發(fā)射中心副總工程師毛萬標和桐中小師妹吳錦瑩在央視節(jié)目上對話的視頻,火遍了桐城人的朋友圈,每個觀看節(jié)目的桐城人都感到深深的驕傲,為桐城有這樣一所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的桐城中學,也為從桐城走出去的一個又一個國家的棟梁。
也許大家很熟悉“毛師兄”和“吳小師妹”,有沒有人知道其實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副總設計師程堂明也是從桐中走出去的學霸師兄呢?
程堂明,1972年出生,1989年在桐城中學高中畢業(yè),1993年畢業(yè)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導彈與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專業(yè),獲學士學位,后至國防科技大學進修碩士學位,現(xiàn)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副總師,國家某重點型號技術副總負責人,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高級專家。
在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點火的時候,程堂明就在后端的測控中心,“當時我有點緊張,但還是非常有信心的?!?/span>
長征七號的研制從2008年11月正式啟動,當長征七號將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等載荷組合體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程堂明覺得8年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
程師兄真正詮釋了什么是“龍眠鐘氣代起人豪”,什么是“勉成國器”,為桐中的師弟師妹們樹立了榜樣。
龍眠鐘氣代起人豪
莘莘學子待熏陶
仰止吳公創(chuàng)業(yè)勞
勉成國器望吾曹
忠誠信義校訓孔昭
精神淬礪兮
永夕永朝!
桐城中學由晚清文學家、教育家吳汝綸先生1902年創(chuàng)辦,建校之際,先生于校門內側親自手書“勉成國器”四字大匾,希冀桐中學子勤勉努力,成為國之大器,“勉成國器”也從此成為桐中校訓。
桐城中學環(huán)境優(yōu)美,至今還保留著半山閣、后樂亭、石刻柱、鐘樓等舊建筑,校園內處處透著歷史積淀的文化氣息。這些舊建筑不僅僅是學校的歷史見證者,更寄托了前輩對后輩們的種種期冀。
石刻柱上兩面刻字,為清末書法家方守敦手筆,正面上書“高峰入云,清澈見底”,背面上書“雜樹生花,群鶯亂飛”。方先生希望學子們?yōu)閷W要“高峰入云”,追求無止境,做人要“清流見底”,堅守本心不隨波逐流。
而后樂亭之名則脫胎于范仲淹的歷史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外交家同時也是桐中校友的黃鎮(zhèn)先生親手提筆書寫匾額“后樂亭”,鼓勵桐中學子努力學習成才,為國家效力。
桐中的另一處著名建筑是鐘樓,這里也是著名的桐中名聯(lián)所在地,“桐中敲銅鐘,童男童女同上學”堪稱應景應情的千古絕對,至今無人對出下聯(lián)。桐中鐘樓上懸掛的青銅大鐘已經(jīng)敲了一百多年,直至今日,桐中還一直敲著銅鐘,警醒童男童女,奮發(fā)學習,早日成才,報效祖國。
不管歷史風云如何變幻,桐城中學一直秉承“勉成國器”的初衷,不忘“后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于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的宏愿和“勇當大任,志在爭先”的桐中精神,桐城中學歷經(jīng)晚清、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100多年,百年不衰,弦歌不斷,為中國政壇、學界、科苑輸送了大量人才,其中不乏舉足輕重的大家,如美學家朱光潛、計算機專家慈云桂、作家舒蕪等等。
走過一個多世紀的桐城中學始終將個人與國家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為國治
學,正如校歌所吟唱的那樣:“龍眠鐘氣代起人豪,莘莘學子待熏陶,仰止吳公創(chuàng)業(yè)勞,勉成國器望吾曹。”
上一條:夏天的正確打開方式,來瓶醋飲!
桐城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
桐城電子商務產(chǎn)業(y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