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硅谷一向被視為基于自由市場創新的一個“標桿”。然而現在有兩位風險投資家站出來大喊一嗓子:不對,你們理解得遠不夠全面!他們寫了一本《硅谷生態圈》,其中說:“開始的時候我們并不認為政府是創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我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公共機構承擔了遠比一般思維中所認為的更為重要的角色。”
硅谷尚且如此,可見政府在創新中所發揮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充分的認可。而事實上,中國政府力推“雙創”,對于創業創新的扶持力度,已走在世界前列。
7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聚焦“雙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到要創造生機勃勃的雙創“生態環境”。
總理說,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雙創”推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光靠眾創空間、雙創基地還不夠,更重要的是環境,要統籌各種支持政策進一步營造融合、協同、共享的“雙創”生態環境。
此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總理所言的雙創“生態環境”,其內涵就是要超越一處處單獨的空間、基地,或者一項項單獨的文件、措施,從而在全社會養成一種激發創業創新活力、呵護創業創新熱情的群體氛圍。
“雙創”的各種奇思妙想,只能來自市場主體,來自創客們的實踐。政府最應該做的,并且很大程度上也只能由政府來做的,便是盡最大努力“創造環境”。
提高到“生態環境”的層次來部署“雙創”,意味著這一重大舉措的深度和力度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任何從環境入手的政策考量和措施安排,必定是基于深遠謀劃,既利當前又利長遠。這也印證了此前有學者的判斷:“雙創”是根本大計,而非權宜之策。
公共機構提供的公共服務,其中核心的便是制度和政策的供給。相比于眾創空間和雙創基地這樣的“硬件”,綜合成體系的創業創新政策構成“軟件”,更能在營造環境方面發揮作用。“雙創”需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這和此前李克強一再強調的市場需要一個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條:游學| 盛夏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