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BAT的地方,就有大戰。
云計算如此,人工智能如此,如今連CRM領域也是如此。
今年7月24日,百度正式推出自己的CRM產品——愛番番開放平臺。百度希望借助搜索端獲取線索的能力,打通獲客、營銷、管理等流程,在B端尋求逆勢增長。
一天后,阿里巴巴宣布與Salesforce展開合作,高調成為Salesforce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獨家供應商。
而早在7月2日,騰訊便聯手灃源資本、賽富基金投資EC六度人和,拿到六度人和20%的股權,成為EC第一大投資人。
接著騰訊又在9月5日,獨家1.2億美元投資銷售易E輪。在此之前,騰訊已累計投資銷售易D輪、D+輪合計3.8億元人民幣。
不管是自行研發、投資還是合作,BAT均已在CRM領域排好兵將,做好了準備。
可讓人疑惑的是,早在紛享銷客與釘釘大戰的2015-2016年,CRM就已經紅遍互聯網。可為何到了2019年,BAT才想起來爭奪這塊領地呢?
互聯網時代,幾乎所有戰爭,都是為了爭奪用戶。
當微信月活用戶突破11億、淘寶月活用戶達到7.21億、百度搜索人盡皆知的時候,我們知道,C端沒那么多新增用戶了。
人口紅利迅速消退,讓互聯網大廠不得不向B端尋求突破。CRM作為最容易觸達企業市場的工具之一,顯然是容易引發戰爭的熱土。
再有,伴隨著中國人口紅利衰退的另一個危機,就是資本寒冬的來襲。
眾所周知,這場自2018年下半年來襲的資本寒冬,曾讓BAT市值大幅縮水。
去年的這個時候,行業熱議的都是騰訊沒有夢想、阿里帝國衰落、百度成了孤家寡人。
如果說寒冬之前,BAT還愿在C端壓更多的籌碼。那么在寒冬之際,BAT集體向B轉型,無疑是堅定了B端、C端協同發展的決心。
BAT尚且感受到了寒風的凜冽,那么規模更小、經營更粗放的企業,無疑會有更大的生存壓力。
那么,由粗放向精細轉型的過程中,勢必離不開CRM等營銷管理工具。
正是在人口紅利衰退、資本寒冬來襲、企業精細化管理需求增強、BAT集體向B端轉型的背景下,CRM才煥發了第二春,成為行業熱議的領域。
巨頭進軍CRM的理由是充分的,可如果BAT沒有ToB基因,強扭著要來CRM市場摘瓜,這個瓜也未必會甜。
1.可我們都知道,阿里很有ToB的基因的。
釘釘的蓬勃發展,少不了阿里在B端的苦心耕耘,阿里、釘釘+Salesforce的組合在邏輯上似乎也說得通。
Salesforce雖然是全球最大的CRM廠商,可它和其他國外優秀ToB廠商進入中國市場一樣,都有些水土不服。
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如果不了解中國市場,Salesforce就算再優秀,也沒有施展本領的地方。
因此:
當阿里、釘釘儲備的大量企業資源與Salesforce的獲客需求相碰撞;
當阿里借助本地資源和經驗積累,為Salesforce帶去本土化改良;
當釘釘的淺層OA+硬件與Salesforce強大的CRM+PaaS能力相匹配;
……
這個夢不僅說得通,而且很有珠聯璧合、雙劍出鞘的意思。
再說,阿里在中國IaaS+PaaS市場占有率接近一半,它們必然會在SaaS層做更多思考。
2.說完阿里,我們再說騰訊。
騰訊一向喜歡投資,而且騰訊的投資態度,遠沒有阿里強硬。
行業人士都知道,被阿里投資,就有被阿里吞并的風險。天天動聽如此,餓了么也是如此……
如果接受騰訊投資,倒不用總是擔心被吞并、收購,可被投企業卻要面對騰訊投了我家、又投競品的情況。
就像騰訊在C端投了虎牙、斗魚,在B端投了互動吧、活動行一樣,騰訊在CRM領域不僅投了銷售易,還投了EC六度人和。
同時,在與CRM強相關的數字營銷領域,騰訊還巨額投資了已經上市的有贊和微盟。
雖然總有人說騰訊沒有ToB基因,可架不住騰訊的ToB版圖蹭蹭擴張啊。
即便不提騰訊在CRM領域的投資,光是企業微信這一個點,就能看到騰訊在CRM市場上的巨大潛力。
雖然企業微信的用戶數量與釘釘相距甚遠,可企業微信的連接作用和開放平臺的價值顯然不會低于釘釘。
而且,個人微信在C端擁有強大的用戶儲量;個人微信、企業微信、企業郵箱、騰訊文檔等組合,又能形成強大有利的組合拳。
由此分析,企業微信的未來也是一片光明。
阿里之“獨”曾要求入駐在釘釘平臺的ISV廠商簽署“賣身契”,不能與其他平臺合作。為此,釘釘甚至不惜與第一批入駐平臺的Tower、紅圈營銷等廠商產生隔閡。
可企業微信平臺卻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對所有進入企業微信的第三方應用進行階梯式獎勵。張小龍一直希望企業微信能夠成為中國企業由線下向線上遷徙的橋梁。
這種B端平臺上的布局,很可能會影響阿里、騰訊在CRM戰場的打法。也許阿里、釘釘的這種“失”,會是騰訊、企業微信的“得”。
3.最后,我們再來聊聊百度。
相較于阿里與Salesforce的合作和騰訊的多筆投資,百度最亮眼的地方就在于自主研發了愛番番CRM產品。
百度的這款CRM與國內主流的CRM產品(如紛享銷客、紅圈營銷、銷售易等)有很大區別。
國內主流的CRM更傾向于后端管理,主要發力點在銷售線索分析、分配和銷售團隊的管理,基本不會主動獲取銷售線索。
愛番番CRM則能利用百度搜索端的優勢,主動獲取銷售線索,可以完成前后端統一的閉環營銷。
某知名CRM廠商對ToB行業頭條(ID:wwwqifu)表示:“百度在搜索端的技術和流量優勢無人能敵,其前端線索獲取的能力,是國內CRM廠商尚未觸及也無法匹敵的。”
我們都知道,檢驗產品價值的唯一要素就是“我花出去買CRM的錢,能不能讓我賺更多的錢”。誰能真正幫助用戶獲取銷售線索、給用戶帶量,誰的產品就是最好的。
如果百度CRM真能讓用戶獲取更多有效的銷售線索,那么百度CRM很有可能成為百度繼無人駕駛、智能音箱、企業云服務之后的另一個戰略創新方向。
畢竟,用戶選用產品只在乎有沒有用。如果產品不能幫自己賺錢,誰會管產品有多大價值?誰在乎產品是不是全球第一呢?
而且百度在自研CRM產品的同時,也沒忘記在CRM領域的投資。今年8月,它們就為有贊提供了30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
雖然百度在BAT陣營中有些掉隊,可這場CRM戰役,百度并不想輸給阿里、騰訊。
聊完BAT的優勢,我們一定不要以為,在進軍CRM的路上,“BAT就真的穩了”。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BAT共同進軍的市場多如牛毛。它們進入某個市場,未必是想進攻,也許只是單純的想要防守。
BAT都知道,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大戰,基本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搞不好一個戰略不當,還把自己搭里頭了。
如果不是必須要戰,即便財大氣粗如BAT,也不愿意率先挑起戰爭。
再說,中國CRM市場這幾年的錢真不好賺。一批批資本都想逃離這個怪圈,一系列廠商的發展也不盡人意。
即便是中國CRM領域最火的玩家紛享銷客(兩年融資5次,總金額近3億美元),遇上砸錢100億、對釘釘投入不設上限的阿里,也不得不面對裁員、隱匿,最終接受金蝶5000萬美元戰略入股的結局。
而最近狂攬騰訊3筆投資,總金額超過12億人民幣的銷售易,在過去一兩年間,也不止一次被爆出過裁員消息。
我們和行業從業者一樣,都很清楚CRM在中國市場的價值。我們甚至確信未來某天,中國會像歐美發達國家那樣使用成熟的CRM產品。
可有價值并不意味著中國CRM廠商可以在短時間活得體面。時間未到,現在說什么都還太早。
中國ToB市場發展之慢,產品與歐美間的差距,CRM用戶中有多少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的付費意愿又有多低,已經不需我們贅述。
至少從當前來看,BAT進軍CRM市場更多是為了跑馬圈地,而不是為了賺錢。
如紛享銷客、銷售易、紅圈營銷、EC六度人和、小滿科技等CRM廠商,不能完全不在乎BAT,可也沒必要絕對視BAT為敵人。
ToB市場雖然也會贏家通吃,可在垂直領域深耕布局的公司,必定有其存活的價值。
就像銷售易、EC六度人和能拿騰訊投資;紅圈營銷分別加入過釘釘、百度CRM平臺;紛享銷客、小滿科技、外勤365、EC六度人剛剛入選騰訊SaaS加速器名單……
很多時候,競爭與合作并不沖突。任何一個行業,不可能只有巨頭,而沒有中小玩家。
在聊BAT大戰CRM這一話題時,我們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巨頭玩家——字節跳動。這家估值遠超百度市值的新興巨頭,早在今年4月,就發布了企業協作軟件Lark。
而且,為了給Lark添磚加瓦,頭條先后投資或收購了石墨文檔、堅果云、朝夕日歷、幕布等公司。
雖然Lark不是CRM,但其與釘釘、企業微信相似,都是一個入口、一個平臺,一款可以把CRM能力附帶其上的巨頭產品。
即便頭條沒有明確表示要進軍CRM戰場,但從它們的動作來看,未來CRM之戰,很可能會有頭條一席之地。
其實,BAT進軍CRM只是一個開始,現在說CRM終端戰局還為時尚早。
可在這個時間點,巨頭集中看準CRM,必然會吸引大量資本和行業人士對CRM的關注。
如果BAT的舉動能讓CRM更熱,能讓中國的ToB產業發展得更好,即便未來CRM領域真的發生大戰,這對于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總之,中國CRM市場已經在眾多廠商的努力下,成為了一片被耕耘過的沃土。如今,風來了、雨來了,我們只等播種、收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