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村電商蓬勃發展,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尤其中西部地區發展迅速,農村電商逐漸為農民所接受,但各地電商發展不平衡,尤其是山區縣、農業縣,電商發展依舊滯后,甚至處于空白。為加快推進農村電商的覆蓋面和縱深度,需要地方政府強化六個意識,做好“六篇文章”。
01
強化六個意識
農村電商是個新生事物,從發展之初,就要樹立一盤棋格局,強化六個意識——大局意識、品牌意識、創新意識、全網意識、營銷意識和服務意識,真正將農村電商作為總抓手,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供給側改革。
樹立大局意識。農村電商不是門面工程,走走過場就行,而是要講系統性、地域性和科學性。自2015年以來,國務院和各部委密集發布政策,推進農村電商發展。作為地方政府要樹立大局意識,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努力推動農村電商發展,惠澤一方。
樹立全網意識。電商的全網意識指的是要有全平臺運營思維。雖然淘寶和京東占據市場主體地位,但是一些優質平臺如一號店、蘇寧易購、網易嚴選等,也是不可忽略的電商資源。微店同樣不容忽視,白沙黎族自治縣福才村就是通過微店賣地瓜成為第一網村。因此,農村電商既要有大格局思維,又要有創新靈活思維,以銷量和可持續為根本,做到全網營銷。
樹立創新意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同樣是賣地瓜,在同一平臺上,有的網店月銷過萬單,多數的卻寥寥幾單。農產品同質化問題在電商發達的今天更加突出,拼價格是最簡單也是最殘酷的辦法。如何避免被淘汰,如何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創新運營是解決之道。
樹立品牌意識。品牌是競爭力,更是農村電商發展的基礎。農產品開啟品牌之路,除了打造具有辨識度的商標和包裝,還要在ISO和三品一標等認證體系上提升品牌價值,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此,農村電商不光要解決光纖覆蓋和物流等基礎問題,更要倒逼完善品牌體系建設,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助推農產品上行。
樹立營銷意識。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村網貨上行,做好電商平臺營銷的同時,要積極開展市場推介活動,線上線下共同發力,有效打開市場。互聯網時代,除了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推介,地方政府可以帶著本地企業走出去,參加各類交易會、資源對接會、招商大會,甚至舉辦論壇,擴大本地品牌農產品的知名度。
樹立服務意識。電子商務作為現代服務業中的重要產業,能夠有效提升區域市場化水平和農產品競爭力。地方政府要提高對農村電商的認識,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和發展熱潮。
02
做好“六篇文章”
農村電商是一個體系工程,撬動的不只是產業和物流,還有科技和金融,既要點線面結合,也要縱深發展,做好“六篇文章”,實現農民增收。
首先,要做好政策扶持的文章。凡事謀定而后動,農村電商更應如此。當前,農村電商發展要做好頂層設計,政策出臺是關鍵。從指導意見、管理辦法、工作方案、獎勵措施、人才創業、工作標準、評價體系等多個維度保障各項工作開展,有效落實項目和資金,推動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其次,要做好產業發展的文章。地方政府要發展農村電商,必須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并盡可能將產業鏈全盤謀劃,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多數區域,尤其山區縣,農業產業“小散雜”,不成規模,不成品牌,不成標準,缺乏深加工,對農村電商而言是硬傷。因此,產業發展是決定一個縣域農村電商是否可行,能否持續的重要因素。
第三,要做好人才創業的文章。一些專家呼吁,農村電商要姓農愛農,其根本不僅要幫助農民增收,更要讓更多農民參與,這才是發展農村電商的內生動力。如何吸引農村青年參與是當前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多個地方案例看,將大批電商平臺引入農村是有效辦法,網貨下行能快速讓農民體驗互聯網帶來的好處,營造濃厚氛圍,吸引返鄉青年創業。
第四,要做好培訓體系的文章。科學的電商培訓體系,應從管理層面包括市縣領導班子、企業與合作社、普通農戶等幾個板塊進行分類,因地制宜、理論與實踐結合、短期和長期結合來有序開展。
第五,要做好物流體系的文章。實踐證明,發展農村電商不看人流,只看物流。因此,選擇什么樣的農村電商平臺,決定了農村物流體系的生命力。
第六,要做好精準扶貧的文章。當前,電商扶貧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抓手之一。要做好電商精準扶貧,地方政府就要深耕農村電商,聚焦貧困戶,做到施策精準、產業精準、定位精準和數據精準,全方位幫扶農戶觸網。
電商扎根農村不僅需要政策的支持,還要電商真正的了解農村,做符合農村的電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