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升級的推動下,我國跨境電商市場快速成長。作為一個自由、開放、通用、普惠的國際貿易平臺,跨境電商將成為未來我國對外貿易新的增長點。近日,中國貿促會商事法律服務中心舉辦了跨境電商最新政策解讀專題講座,阿里研究院專家、阿里跨境電商研究中心副主任薛艷表示,跨境電商在中國經歷了1999年至2008年的萌芽期,主要表現是跨境電商B2B平臺的出現;2008年至2014年的發展期,表現在跨境電商B2B平臺的成長和B2C出口平臺的起步;從2014年至今則是跨境電商的爆發期,表現在跨境電商B2C進口平臺起步,B2C出口平臺發展和B2B出口平臺轉型。
出口為主流 進口占比逐漸提升
“按照交互類型劃分,廣義的跨境電商模式主要包括B2B、B2C、C2C等若干種,其中B2C、C2C都是面向最終消費者的,因此可統稱為跨境網絡零售。”薛艷說,中國跨境電商之所以近幾年發展十分火熱,主要是由于跨境網絡零售的迅猛發展,而狹義的跨境電商概念也主要是指網絡零售這部分,包括零售進口和零售出口兩個方向。世界海關組織對于跨境電商的界定也主要是指直接指向消費者的該部分。
“從發展歷程不難看出,跨境電商從最初商家間簡單的信息撮合平臺,發展為現今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集支付、交易、物流等各環節為一體的國際貿易平臺。”薛艷說。
數據顯示,跨境電子商務作為新興業態正在中國蓬勃興起。近幾年來,我國海關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年均增長50%以上。2017年,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零售進出口總額達到902.4億元,同比增長80.6%。其中,出口336.5億元,增長41.3%;進口565.9億元,增長116.4%。中國海關辦理跨境電商進出口清單6.6億票,是進出口貨物報關單的8.4倍。
薛艷表示,一直以來,我國出口產能有著較強的成本優勢,出口跨境電商交易額占整體交易額比重很大。但伴隨著國內消費升級的帶動,以母嬰用品、美妝、食品等為主的產品進口,將使跨境電商市場迎來快速發展,也將使進口跨境電商占比不斷提升。“未來,進口將會達到25%的比例,出口占到75%。”
根據阿里研究院和埃森哲發布的電商趨勢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跨境B2C電商交易額將達到9940億美元,惠及9.43億全球消費者,其中,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地區以53.6%的新增交易額貢獻度位居首位。2020年全球跨境B2C電商交易額將占到當年全球B2C電商交易額的29.3%和當年全球消費品進口的13.4%。中國將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跨境B2C消費市場,中國跨境進出口電商將帶動全球跨境消費年均增速拉高近4%。
直接參與的小微企業、個人逐漸增多
跨境電商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跨境消費的生態,更推動了普惠貿易時代的到來。薛艷指出,跨境B2C電商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參與更多扁平的交易模式,這將推動更加平等和普惠的全球化。
根據阿里研究院的報告,跨境電商更扁平的交易模式將促進互動,降低門檻,使中間環節更加高效。跨境B2C電商的不斷發展,將對跨境消費乃至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跨境消費模式更加多元化,新興數字化服務商大量涌現,企業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
“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和個人通過全球電商平臺,擺脫了過去在全球供應鏈中對跨國大企業的依附關系,直接、平等、深入地參與到全球的商業活動中,這就使國際貿易主體發生了變化。”薛艷說。
參與主體發生改變,也催生了國際貿易鏈環節的變化。“傳統外貿,主要表現在大批量、少頻次,銷售模式則是‘產品展會+多級分銷’,在物流模式上則是大批量和長時間,支付以訂單式為主,參與的企業也主要是大企業和代工工廠。跨境電商模式下,則主要表現為小批量、多頻次,銷售模式上‘線上撮合+B2C’,物流也較為快速高效,支付模式除變為線上,也更加考慮數據和信用,參與的企業形態則是‘小而美+研、產、銷’。”薛艷說,小微外貿企業將會為全球跨境貿易生態圈增添更多創新性,也將使參與其中的跨境消費者受益,即消費者互動無國界,產品的個性化定制無國界,消費信息分享無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