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確實正在“刷新”。
先看業績:
8月20日披露的Q2財報顯示: 營收263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9%,核心業務營收環比增長12%。凈利潤24億元。 超過華爾街之前預期的257.7億元與7.4億元。
Q2財報發布后,百度當日股價盤后大漲10%。
核心財務數據之外,這份財報中最令外界矚目的在于,百度首次提出了“百家號+小程序”雙生態對其整體業務體系的支撐。
具體數據為:6月份,百度APP日活躍用戶達到1.88億,同比增長27%; 小程序月活用戶達到2.7億,在三個月內增長了49%; 百家號原創作者達到220萬人。
再看產業動作:
百度APP重金春晚營銷; 發力短視頻,投資快手,培植“好看”品牌; 戰略投資網易云音樂; 戰略投資有贊; “百家號+小程序”成為戰略引擎; 與快手聯合投資知乎……
如果你對這家中國搜索巨頭有著長期的追蹤,以上現象背后的深意其實不難參悟:
百度正力圖通過內容與產品邏輯的重構,在內容與數據服務生態領域內,與騰訊和頭條系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卡位移動互聯網“超級生態”的核心位置。
PC時代,“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廣告語,精準概括了百度在社會公眾心中的地位。 百度是每天打開瀏覽器的起點。
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獨立的APP將信息的有效流轉割裂,形成信息藩籬。 用戶獲取有效信息所需的操作日趨復雜,經常需要在多個APP中來回切換。 于是,移動APP也就逐漸接管了人們的日常。
在此背景下,超級APP及其產品矩陣,隨之升級成為互聯網巨頭們的核心戰略。
百度APP也是在這個時候走上臺前的。2017年,百度APP 10.0版本上線,是百度發力移動化的重要標志。
但從過去較長一個時間區間來看,百度系產品的移動互聯網化不僅是相對起步較晚,更重要的是并不全面——在有效解決“人找信息”問題后無法一站式解決后續需求,整個價值鏈條中后部的斷裂,令其喪失了第一窗口期內獲取卡位優勢的先機。
于是后邊的故事也就順其自然的發生了: 頭條系以創新的解決方案——“信息找人”的推薦引擎迅速崛起,并依次引爆抖音等現象級APP產品; 騰訊憑借微信這一超級APP,構筑起以公眾號為核心的強勢內容生態,展現出了“操作系統”式的平臺潛力。
新一代的銳氣固然可嘉,但無法否認的一個客觀事實是: 百度依然處于時代的潮頭。 根據2019年前兩季度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行業月活用戶前25的移動APP,基本被四大頭部生態系統瓜分: 阿里、騰訊,百度以及后起之秀頭條。
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個窗口期早已關閉,但這不意味中國移動互聯網格局已經完全固化——超級APP之后,更新一代秩序正在形成中: 超級生態,即以進化后的用戶需求為依托、以深度內容和深度鏈接為核心的智能化數據服務生態體系。
說起來有點拗口,但理解起來并不復雜,分解一下,即: 新需求、新連接與新生態。
從吃喝拉撒睡,到消遣娛樂,再到學習生活,用戶的需求向來是極度多元的。 而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移動APP產品間競爭的激烈,用戶對滿足體驗過程的要求越來越高。
以購物為例,不僅要做到即時送達,還要滿足多方比價、質量追溯、款式訂制等等個性化需求,以及要求移動服務提供者解決“所見即所得”的問題——即通過智能化的技術手段,在產品界面內即時鏈接到該個性化服務,完成從需求、到付費、再到評價的全閉環。
我們可以明顯感應到,當下的一些超級APP,難以滿足用戶的這種多元化需求。 這時候,便需要在整個內容及數據生態體系上,有遷越式的升維,其中內容(數據)的深度與高質量以及解決方案的可復制性將是關鍵。
要做到移動互聯網新秩序的執牛耳者,思維模式一定是要率先轉換的——你無法指望自己是自家超級APP的主角,而一定是構建一個開放式智能解決方案平臺,將海量的優質B端(服務商)置入APP矩陣產品,取其之長,最終構筑出一個豐富且優質的生態集群。
如是,隨著用戶需求與用戶體驗的進化,正在移動互聯網行業格局上割開一重巨大的口子,要求其不僅僅是超級APP,更要成為超級生態。
超級生態的召喚之下,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第二窗口期已在當前徐徐打開。
故而本質上看,百度的“刷新”,體現的正是基于第二窗口期,所爆發出超級生態野心的逐步落地。
參透了上述邏輯,你就會理解,2019年來百度看似碎片化的產業動作,實則正在被一條主線所串聯:
百度APP重金春晚營銷:激活流量池,為迎接第二窗口期奠定流量基礎。
戰略投資有贊:以有贊成熟的數字化解決方案為支持,協助優質B端實現數字化,并無限復制,打造出特有的百度智能小程序生態。
戰略投資知乎、果殼:在百度百科、貼吧、經驗、知道等深度內容矩陣基礎上,繼續強化解決方案型的內容生態建設。
強化百家號:這與投資知乎、果殼,以及投資“凱叔講故事”、“網易云音樂”、“梧桐中文網”等多個緯度的內容提供商的邏輯一致,以百家號為陣地,容納整合優質第三方內容。
以上,百度過去一個時期一系列產業動作,背后的主線正是“超級生態”。 其正致力于對超級生態戰略的布局,成為移動互聯網一站式綜合服務商。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超級生態戰略能如期落地,百度將很大程度擺脫對單核盈利模式的過度依賴,并以此撕掉過去數年形成的尷尬既有標簽。
從戰略導向上看,這次百度算是把握住了移動互聯網的又一重大窗口性機會; 雖然能否最終如愿仍具有諸多不確定性,但從其基本面角度來看,可以抱有相對的樂觀,原因有以下四點:
【1】 超級APP矩陣基礎。
在基礎設施層面,百度不必妄自菲薄——如上所述,它仍是當前四大移動APP矩陣生態巨頭,擁有7億用戶,體系內的百度APP、愛奇藝以及百度地圖等,具有足夠的競爭力。
尤其百度APP,后勢迅猛: 今年以來經歷了用戶規模的快速增長,日活從1億到1.5億用了12個季度,從1.5億到2億用了不到5個季度,僅從今年春節到現在,就增長了4000萬。
【2】 深度內容生態。
以百度百科、貼吧、經驗、知道等固有內容矩陣為基礎,百度通過場景化的深度內容聚合戰略,目前已在各個維度布置了重兵,一如上文提及的:
娛樂:愛奇藝,好看短視頻,網易云音樂,凱叔講故事,梧桐中文網……;
知識:知乎、知道、經驗、百科;
生活服務:長期以來,百度沉淀了全場景的生活服務提供商,以前他們的身份是廣告主,通過百度傳統的線上廣告業務獲取流量。而今在有贊的解決方案支持下,將有望全面實現數字化,以小程序為載體成為百度超級生態體系內的服務提供商——這也是未來百度最核心的看點;
百家號:推出3年來,創作者超過220萬,覆蓋了95%以上的頭部機構。百家號每天產出大量原創內容及行業權威分析,為百度APP的打開時長,用戶留存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 硬核技術基因。
平心而論,百度是中國最具硬核技術基因的互聯網公司,從搜索起家,到人工智能,其長期基于知識圖譜積累出的基礎技術優勢,在國內幾無出乎其右者。
即便吃瓜群眾多有看法,但業界同行卻絕不敢小覷——這一點,這從對其他大廠的調研,可以得到正反饋。
通過最新一季財報我們也可以看到,百度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商業化方面的進展:
目前百度智能搜索已經突破“框”的限制,從手機向智能音箱、智能汽車等場景延伸,展現了超級智能交互入口潛質。
Canalys和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數據顯示,小度智能音箱連續兩個季度成為中國市場第一名,并與亞馬遜、谷歌一起位列全球市場前三名。
【4】 開放式平臺。
百度安身立命的基礎——搜索業務,從第一天起就是一個開放型平臺,因為它滿足的多元需求的鏈接,而非特定商業場景的壟斷; 而今再度構筑超級生態,秉持的也是開放式思路。
這將有利于其與競品的競爭——它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多贏”,進而更容易做大生態規模。
反觀當前一些頂級流量的超級APP,其實在“開放”問題上,因為商業模式及盈利模式所導致的利益桎梏,往往存在難以突破的紅線。 這樣的現象,當我們轉換為消費者身份時候便很容易產生共鳴。
打造超級APP之難,所有互聯網從業者都心有戚戚焉; 及至超級生態,更已注定將是巨頭們的游戲。
放眼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在當前第二窗口期內,最有望吃到“超級生態”紅利的,當屬阿里、騰訊、百度與頭條等——無論是基礎設施(超級APP矩陣)、技術能力、資本實力還是產業布局,它們都已展示出了一定的超級生態輪廓。
從企業經營的現實切口看去,上述各路諸侯對于超級生態的冀望,無不是出乎對各自長期ROE(凈資產回報率)的訴求——流量有天花板,但投資者預期是無底洞。
以超級生態為指引,從估值角度來看: 盡管商業模式有所區別,且處于不同的發展時期(尤其頭條,還處于一級市場階段),但相比阿里騰訊35倍以上PE(市盈率)、6倍以上PB(市凈率),百度的9.32倍PE與1.57倍PB,無疑是更具彈性與爆發力的。
正在“刷新”的百度,謹從其當前所展示出的戰略高度與執行力,值得我們對它有較為樂觀的期待。 而隱乎其間的估值嬗變可能,需要投資者保持密切關注。